曾经错过宁德时代 这回厦门……

发布日期:2024-03-22 03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57

坊间一直有这样的传言。多年前,宁德时代创业之初想落户到厦门的,因为条件没谈拢,最后曾毓群选择落在老家宁德。全球动力巨头的市场地位和曾经超过万亿的市值,与“宁王”的失之交臂确实够厦门心疼一阵子。

说起来酸酸的,是非已无从论证。只是,追悔已莫及。

不过,厦门特区所形成的良好营商环境、近水楼台优势以及努力,最终还是把“宁王”吸引了过来。2021年宁德时代开始在厦门投资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,并陆续投资了厦门新能安、厦门时代、时代电服、厦门时代研究院等一系列项目。

更受瞩目的是,厦门并没有为此“失落”。经历转型阵痛的厦门有一个标签正变得越来越清晰,那就是“全球新能源电池总部和高端制造基地”。看起来,厦门有一份清晰的“施工图”,那就是——在新能源电池、新型电力装备、数字电网、氢能四个重点领域一起发力,到2025年成为国内最大的锂电池制造基地之一。

现在看,这个奋斗目标并非空中楼阁。根据公开的最新口径,厦门新能源及相关产业规模已经超过千亿,2023年前11个月新能源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2%,其中以锂电池增长最快,产值增长了1.1倍,产量增长3.1倍。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离子蓄电池、太阳能电池“新三样”出口421亿,比增328%,锂电池的出口增幅更是达到452%。

公开的信息显示,新能源已经成为对厦门工业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行业。

厦门新能源产业链的构建正在持续加速。或许对转型阵痛有更加深刻的体悟,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地上,厦门比别人更有紧迫感,只争朝夕。显然,厦门不想,也不能再错过!

新年第一个工作日,厦门就集中开工了63个重大项目,总投资1152亿元,其中产业项目25个,投资额530亿元。值得一提的是,新能源、新材料是产业投资项目中的重点。

厦门市委书记崔永辉表示,开工项目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现城市转型的基础和支撑。

新能源产业被视为促进区域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,胡润研究院指出,一个能抓住新能源产业机遇的城市,未来必将在中国财富地图上占据更好的位置。新能源产业之于厦门的意义更是如此。但厦门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,城市产业转型是一个必须忍痛割肉和不得不接受缓慢长肉的过程。

紧随宁德时代之后,动力电池装机量国内前三、全球前七的中创新航也被引入了厦门。中创新航三期项目规划产能40GWh,总投资200亿,达产后年产值约320亿元,是中创新航目前最大的产业基地。

引入外埠龙头企业之外,厦门也培育出了根植于本土的优秀企业。

正在冲刺国内上市的海辰储能便是其中之一,海辰储能是全球储能领域的独角兽,从创立至今四年时间估值已经超过300亿。值得一提的新能源产业链企业还有,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的厦钨新能,是全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重要制造商之一;由上市公司科华数据孵化出来的科华数能基于母公司的技术沉淀,已经成为光伏、储能、微网等新能源配套硬件的集成商;另一家上市公司盛屯矿业则往更上游的新能源产业链延伸,目前近40%营收来自于能源金属。

厦门构建的新能源产业高地,可谓用心良苦,正朝着让新能源企业在厦门都能找齐供应链的方向努力。

厦门目前有两条优势新能源产业链,即新能源电池和新型电力系统。新能源电池外界并不陌生,新型电力系统了解的却不多。目前,厦门电力电器规模居全国输配电领域前10,是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全国最大中低压开关制造基地之一。厦门还是国内首个“电碳生态地图”,作为全省唯一的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市,正积极打造城市高能级配电网建设示范样板。

未来,厦门新型电力系统要打造全球领先的新型电力装备研发生产基地、全省电网数字化技术高地、国际氢能技术和高端装备输出中心。目前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、华电集团、ABB、施耐德在厦门都有重大投资项目。

厦门已经做成的新能源产业事业还包括,搭建了超50家国家级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,10家新能源创新平台,其中的嘉庚创新实验室布局高效能源存储、低硕能源系统等六大研发方向,已取得氢能、锂电池关键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。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,预计到2026年,厦门新能源核心产业规模将实现翻番,并构建起一流的锂电池全产业链生态圈。

厦门产业转型势在必行也志在必得,但厦门现在的新能源产业虽然日新月异,也应看到存在的不足。

胡润研究院发布的《2023新能源产业集聚城市榜》50强中,深圳蝉联第一。厦门是福建唯一上榜的城市,居第23位。比亚迪是深圳新能源产业的核心企业,深圳霸榜新能源产业集聚城市榜首,与比亚迪的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不无关系。相比之下,厦门还没有形成一个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牵引龙头。

新能源产业不仅资金密集,技术也密集。因此,厦门在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的同时,还应注重人才储备。厦门有不少高校,“双一流”高校却只有厦门大学一所,并且因为生活成本等问题,不少厦大毕业生并不愿意留在厦门就业。人才可能会成为厦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。